俊才首页 > 职业规划 > 2010年最新职业规划教育论文

2010年最新职业规划教育论文

2013-11-30 11:47:00 来源: 互联网
  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在了解职业特点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发现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在职业训练的实践中学会社会生存;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了解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未来人生职业规划的缺失。  一、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全分离的教育政策,把职业教育完全排除到普通教育之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对立,这与发达国家重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显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年级。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了解社会各种职业、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则是定期进行多种行业的具体工作实践。美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美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分阶段,小学属于职业了解阶段,首先将两万多种不同的职业归纳为15个职业系列,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主要通过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家政、文艺、医药、旅游、制造业、航海、销售与分配、私人服务、公用事业和运输业等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点尝试选择职业高中是职业选择阶段,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英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开始于初中二年级,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获得信息的技能;课程选择的指导。初三学生的职业教育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兴趣、能力与相应的工作类型之间的关联;具备职业群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工作资历要求;发展收集和评价现有教育信息、职业信息的技能。瑞典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安排至10周的工作生活定向实践。实践的方式是: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工矿企业而高年级学生要被安排到某工作岗位工作一两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悉制造业、商业、社会服务等至少3种不同的就业部门。   德国的教育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而著称于世。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要有8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得非常早,在小学的高年级就有一个“观察阶段”,即注意观察学生的志趣与爱好。因此,德国人是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为未来前途作准备并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的专用教室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有一个走出校门的实践环节,即学生到企业实习三个星期。一般安排在8或9年级,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相关职业的特点。学生实习的工厂,一般由学生自己联系,这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德国学校将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视作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而且视作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学校强调,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就一定从事学到的某项技术工作,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内容宽泛   美国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会定期邀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来学校向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包括律师、拍卖师、汽车推销员、消防队员、警察、运动员和作家等。小学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职业启蒙教育,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包括各类职业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求职方法合薪水报酬等。使学生懂得人们在社会上是怎样生存的,也促使孩子们从小就不断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从事何种职业。   美国的普通中学开设的职业课程内容极为广泛,如工业、维修业职业技能;计算机技术,包括编程与应用;商业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商业数学、商业管理、会计学;家政,包括儿童发展、烹调、儿童护理、服装与室内设计、服装制作;等等。美国学生在7至10年级时,将选择一组职业作深入的探究。如,选修职业介绍课(包括实地考察),听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专家来校上课,利用电视、电影作品等方式对当地的工业、就业趋势、就业机会进行研究。学生在11至12年级时掌握一种技能,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除了有广泛的职业课程选修和技能培训以外,最具特色的是其贯穿于各个年龄和各个年级的商业教育。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商业教育不仅传授个人理财、金融、工业和贸易方面的商业知识,而且教学生如何组建公司、如何进行生产销售,以及了解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等等。在为高中生设置的商业实践课程中,主要由教师和商业咨询人员帮助学生组建并运作自己的公司。当然,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其更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获得商业技能并锻炼经营本领,为未来的商业活动和职业生涯积累经验乃至奠定基础。   美国的商业教育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直至高中,利用商业活动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商业意识及经营能力,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为学生打好进入职业生涯的基础,足以显示美国教育的远见。因此,当我国的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如何打工时,国外的中学生已在参加商业活动课程中学习如何操作公司了。   德国小学有手工劳作课,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德国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有操作课,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内容包括:办公技术、制图、打字、财会、职业指导、销售;选修内容有:缝纫、家政、电子、金工、木工、塑料加工、材料检查,以及电器类、护理类、商业类和管理类操作课。瑞典的学校,从初中开始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每周有两小时的自由选科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可供选择的科目有汽车驾驶理论、消费者须知、时装服装研究等。瑞典的综合制高中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经济、理科等三组。综合制高中的课程设置,具有打破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教学、开展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的特色。如,综合制高中人文社会组设置的课程有:消费、福利、音乐、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等;经济组设置的课程有供给、事务、经济等;理工组设置的课程有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建筑、电子工业、加工技术、林业、农业、工业、技术和自然科学等。   法国鼓励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专业教育,并在高中课程中设置更广泛的且高度专业化的选修科目。法国小学课程中除了基础知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课程外,还新增了技术教育课程,学生们进行手工制作和轻微的体力劳动和初中专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一般为每周两课时。为加强技术教育,在高中毕业会考中(同时是大学入学考试)加试手工劳动能力,另外在一般考试中加试应用技术。法国的初中是四年,分为两个阶段:两年的观察阶段,两年的定向阶段。所有学生到初中二年级以后,都需要为将来的学习道路作出选择,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业成绩,分别进入初中三年级各组学习,有的则转入各种职业证书班。法国的高中开设三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其中必须选择的选修课有实用工艺、工业技术、医学、社会学和实验室科技等,任意选修课有艺术、科技、现代外语和打字等实用课程。   3.职业规划教育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职业生活,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这是社会谋生能力的基础。除了职业指导,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一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自救应急技能、修理简单器械的技能等。   在英国中学里有门“设计和技术”课,每周上两节,一节是学习家务,如烹饪、缝纫以及学会使用电熨斗、电烤箱、微波炉、电缝纫机;另一节是学习简单的设计和制作,主要以木工活为主,如制作玩具、箱子、家具等。   德国中小学都开设家政课程,德国人认为,人主要存在于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中,即生产和消费中,学家政就是学习怎么生活,因此,家政的教学内容比较广,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如何理财,以及健康卫生、营养知识等。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选修课不仅面广,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涉及工业、农业、林业、商业、经济、法律、文秘、外语、家政、环境、通讯、驾驶、制造、建筑、财会、时装、食品、维修和艺术等众多领域,涵盖了包括从事家庭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从而涵盖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选修课程的实用性强,则有利于学生将学校的学习内容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并从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倾向与工作能力倾向,有助于学生在关键时刻正确选择专业和职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强调中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适应社会、职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变化。   中外基础教育课程上的差异也反映在教科书上。国外的教科书实用性很强,譬如,美国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专门章节介绍与化学有关的职业。   学生从教科书上了解到学好化学可以当环境化学家、化学研究人员、化学工程师、农业化学家、化学教师、食品科学家、化学实验人员、药剂师和营养专家等。这种在科学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的方法,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来确定未来的职业选择。相比较,我国各科教材的共同缺陷是,内容单一、过于简略、抽象枯燥、理论脱离实际,并严重缺乏职业性、生活性、实践性。   二、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   基础教育是每一个个体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因而基础教育给个体奠定的基础应是广泛的,并突出地体现在确立人生目标、测查职业兴趣、探究自我特点、了解社会分工等多方面。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探索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人生规划的缺失。   1.职业探索期的缺失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45%的大学毕业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19.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要换专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抽样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可重新选择,65.5%的学生表示将重新选择专业。[1]以上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我国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正是由于我国普通教育中根本不开设职业规划课程,造成我国接受普通教育的广大学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不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致使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对专业及职业缺乏选择能力。也正是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的无知与盲目,导致目前大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忽视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专业选择是职业选择的起点,专业选择的结果意味着个体不仅要把大学的几年时光花费在所选专业上,而且要把今后的事业也建立在这个选择基础之上。如果上完大学才发现所选择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生命资源的浪费。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理科课程进度比国外快,但我国专业人才的成才效率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众多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都是在学业的阶梯上盲目地攀登,直到大学毕业面临择业时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我国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陌生、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陌生,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过晚。   我国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对于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多是从高中毕业开始;而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从大学毕业开始。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根本不存在职业探索期。与发达国家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始于小学相比,我国学生的职业探索期的确开始得太晚了。   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看,我国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不仅了解得太少,也了解得太晚。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经常处于多种职业信息的选择中,从而在不断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中训练出职业选择能力。令人感叹的是,当美国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职业选择意识,并为自己的未来目标开始作准备、打基础时,我国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还对职场之知甚少。   2.自我了解途径的缺失   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4年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大学生因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仅有1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另有18%的大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而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大学生只占16%。[2]高中毕业生普遍缺乏专业选择能力显示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没有让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掌握一种最重要的本领,即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这无疑标示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盲点。   职业探索期是每一个个体都必经的过程,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包括必要的经历,诸如了解各种   职业、了解自己的能力类型、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为实现职业理想而积累经验、通过深化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职业必须以自己的能力为依据,这要求个体必须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学生之所以缺乏专业、职业选择能力,是因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有相应的职业实践课程,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与能力类型。尽管我国小学就有《社会》、《劳动》等貌似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多数学校里却是以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课、看教材的方式进行的,根本达不到让学生了解实际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由于缺乏职业教育意识,学校即使是开了实践性很强的课,也只是关起门来读死书。   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乏,也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一个错误认识,即只有不升学而马上就业的学生才需要职业教育。其实,职业教育对于有意考大学的学生来说更重要,因为对大学专业的选择是基于对自身专业兴趣的了解,而如果对任何专业和职业都没有起码的接触,也就无从发现自己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从效果来看,个体发现自身职业兴趣、专业兴趣的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参与多方面的职业实践活动,因此,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十分必要。   发达国家学校开设覆盖面广的职业技能选修课,其优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及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拥有多样化的职业体验,从而能够在较大的职业课程范围内测试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能力所长、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并在自我认识、自我探索中判断自己的专业兴趣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显而易见,这种广而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探索和自我了解。西方的教育是通过选课制度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结构,这对个人来说就是有目标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及进行目标明确的职业实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别表现在课程科目的范围分布窄、课程内容实用性差以及缺少选修课。我们的数理课程之所以能教得多而深,正是因为我们牺牲了课程的广度,即少开了很多课。从职业探索和自我了解的角度看,我们的这种“深而细”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尝试,无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发现自身潜能的多样化机会。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使所有的学生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从职业角度的自我设计,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社会需求作出正确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外基础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完全脱节,导致我国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的实践活动;而发达国家的学生却受益于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能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   3.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   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学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而且在全部的课程教学中都应该体现出:在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探究自身职业兴趣、测查职业兴趣倾向。然而,在我国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个体的自我似乎是根本不存在的,直到中学毕业报志愿时,学生们才发现自己是一个需要面临抉择且马上要作出选择的独立个体。职业规划教育的缺乏显示了我们的教育无视学生个体的生存需要,导致他们在面临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既无心理准备也无职业技能准备。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如了解自己的兴趣倾向、职业倾向等,也包括技能准备,即训练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社会生存本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基本的准备就是通过了解各种职业来了解社会的生存现状、经济结构、社会分工,并由此思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职业规划教育及相应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了解社会中了解和发现自身的潜质、在考察职业空间的同时开拓自身能力的发展空间,为自己寻找合适的社会位置。职业兴趣的形成是基于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倾向,以及对社会的基本了解和具有的社会经历。职业规划教育促使学生将个人的兴趣倾向、社会生存融合在一起思考,为个体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并让具有不同职业倾向和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都能从学校教育中获益,使各自的特长和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其深远意义并不在于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技能培训,即不是一般意义的职业指导,而是让学生在经历工作实践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并具备普适于社会各职业的通用能力。毫无疑问,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使个体多样化的各种能力倾向失去了发展的渠道,而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的后遗症则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并最终表现为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匮乏。   4.未来人生规划的缺失   《职业》杂志2006年进行的“专业选择与职业生涯发展调查”显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作出专业选择的人仅占13%和32%。有37.15%的人后悔当初的专业选择;34.16%的人有点后悔。在职业与专业不对口的职场人中,66%的人表示不会再选择原来的专业,究其原因,22.98%的人认为原专业不适合自己;29.56%的人是不喜欢原专业;27.22%的人认为原专业职业前景暗淡。  不难推断,人们受社会生存环境的限制,当初的专业选择往往是不能改变的,因而专业选择失误常常成为人们的终生遗憾。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接受恰当的人生规划指导,那么很多选择失误是可以避免的。从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培养学生考虑和选择自己未来出路的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多在中小学阶段普遍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最终的效果则是让学生在了解职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设立人生目标,同时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个体来说,社会生存的重要性使职业规划必然成为人生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由此,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质作用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人生指导,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这显然是一种让个人终身受益的教育。   实际上,职业规划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在了解职业特点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发现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在职业训练的实践中学会社会生存;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